2014年起,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在深圳市华基金生态环保基金会支持下,开展了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推广自然学校建设的“三个一”模式,即“一间教室、一支环保志愿教师队伍和一套环保课程”,在全国建立了106家自然学校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单位(简称自然学校),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年来,这些自然学校活跃在生态环境教赢博体育育领域,在培育公民生态道德、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年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赢博体育育中心面向106家自然学校征集“生态环境教育典型案例”,梳理汇总了“环境教育促进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环境教育助力生态安全保障”“环境教育助力气候变化应对”“环境教育与生态文化”“环境教育助力生态科普”共计六大主题21个典型案例,总结和展示了各自然学校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经验和做法,以期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教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发展。
“闻虫鸣、识草木、爱自然”全国科普日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和庐山市科协共同组织开展。该活动以自然科学考察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1)带领孩子们进行户外植物探索,近距离观察植物,理解植物模式标本的概念,辨识部分庐山模式标本植物;2)引导孩子们制作体验式自然笔记;3)带领孩子们拜谒植物学家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尊称“三老”),向创立中国现代植物科学的科学家们致敬。
主办方通过组织该活动,吸引孩子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他们对森林运作规律和自然生态平衡的理解,提升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意识。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围绕“岭南佳果:荔枝”这一主题,通过组织讲座和科学小实验,带领学生了解了荔枝的栽培史、种质资源、营养成分、采后品质劣变的成因,以及荔枝保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促进学生对荔枝的相关故事有了更为科学理性的认识。此外,学生自己动手,针对不同荔枝品种,完成了荔枝果皮结构观察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测定的科学实验。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深入了解了果皮褐变的三大要素以及PH值对果皮褐变的控制,丰富了科学知识,提升了科学素养与研究能力。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兰科植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对其生存带来巨大挑战。中科院华南植物观赏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课题组的师生们通过开展“兰科植物保育与利用”活动,探究兰科植物的生境、形态特征及其独特生活习性,深入了解兰科植物的生存智慧与繁衍策略,从中获得对环境适应、资源利用等问题的新认识赢博体育,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启示。
该活动由教师讲解、学生试验、小组讨论与汇报等几部分组成,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思考、试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能,促进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增强团队凝聚力。
“从树脂到琥珀——自然探索活动”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与广东省博物馆共同组织开展。活动结合广东省博物馆的“一眼千万年——世界琥珀艺术展”和华南植物园植物的多样性资源,通过引导少年儿童观察数量庞大的虫珀标本,深入解读小学语文课文《琥珀》,建立起少年儿童与树脂、琥珀之间的密切联系,加深公众对树脂和琥珀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带领少年儿童漫步在植物园的林间,窥探树脂的奥秘,感受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活动有助于公众了解物种之间的故事,体悟到地球上万物相互依存、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关系。通过亲手种下一棵会分泌树脂的桃树、捡拾落花落叶、制作人赢博体育工琥珀等活动,让公众实现身体力行保护生态环境、让自然美好延续的目标。
点击蓝色文件名可下载本期 “环境教育助力生态科普”主题四个生态环境教育案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