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中,福建省三明金溪(将乐段)、厦门筼筜湖成功入选。金溪是闽江最大的二级支流,其中,金溪(将乐段)沿途流经县域6个乡镇,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近年来,通过污水治理全覆盖、建立河长制管护长效机制、恢复水生态环境等做法,金溪(将乐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及以上。筼筜湖是厦门市唯一的市级湖泊。近40年来,厦门牢记“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形成“科技治湖+智慧管湖+社会共享”的综合治理体系,让筼筜湖成功蝶变为“都市绿肺”“城市会客厅”。
金溪是闽江最大的二级支流,源于武夷山东麓。其中,金溪(将乐段)流域面积2246平方公里,流程93公里,沿途经过县域内6个乡镇,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早期由于无序采石挖沙、城镇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造成金溪流域水生态空间被挤占,河道自净能力变弱,滨岸带生态退化,流域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金溪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历届三明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的嘱托,聚焦重点,综合施策,打造河湖治理“将乐样板”。
一是推进村级污水治理。当地累计投入2.9亿元,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智慧监管系统,收集率由25%提高到90%,探索出山区农村污水有效治理模式。
二是推动河长制向“见效”转换。出台《三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实施方案》《将乐县全面深化河长制实施方案》,深化“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建立河长制综合管理平台,实现河长制体系高效有效运行。
三是着力恢复水生态环境。明确金溪沿岸500米区域和饮用水水源地为畜禽养殖禁养区和禁建区,沿岸一重山森林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乡镇工业项目统一引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完成143座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核定、流量口改造和126座在线座,还水于河。
四是打造金溪流域生态示范带。开展流域水环境、湿地、水源地、生物多样性等保护修复,保持水陆生态系统畅通。实施常上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集中整治金溪流域沿线年,投放鲢鱼、花䱻、棘胸蛙等340万尾(只);全面清理水葫芦等危害物种,有效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五是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大力推广“村民企”合作造林模式,打造常口村“碳中和示范村”,为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会议提供碳中和服务,让“好空气”也能卖钱。建设水上运动基地,水上运动训练场,修建赛事观光栈道,发展“体育+”产业,实现“美丽颜值”向经济产值转化。
金溪治理工作稳步推进,走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的绿色发展之路。2020年以来,金溪将乐段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位居全省前列,自然岸线%,生态流量得到保障;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的经验做法获得国务院督查表扬;2021年,将乐县生产总值180.48亿元,是1997年的17倍,年均增长10.08%;荣获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誉。将乐县“画好山水画,走好生态富民路”作为“三明实践”内容,在《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央媒上作专题报道。
20世纪70年代以前,10余平方公里筼筜湖(港)以厦门八大景之一“筼筜渔火”闻名遐迩,后因修堤围海造田,变成封闭内湖,加之周边大量垃圾赢博体育、污水直排湖区,水质急剧恶化,蜕变成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近年来,厦门市历届党委、政府始终遵循 “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的20字方针,探索出一条符合厦门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筼筜湖生态修复治理之路。
一是久久为功,强化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党政同责”的治理保护机制,建立完善湖长制。从1984年至今开展五期综合整治和正本清源项目,投入资金40多亿元,实现筼筜湖片区“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
二是综合施策,深化治理方略。创新“源头控制、中间减排、末端治理”的流域治理理念,构建智慧水环境管理平台,先后关停、搬迁125家污染企业,建设16座污水提升泵站、1座海水泵站,分期完成对湖区周边 36条排洪沟、27个大型排洪沟口、数十个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实现晴天污水不入湖。开展“正本清源”,对周边855个小区实施雨污分流,逐步实现汛期“污水零排放”。每10年进行一次大的清淤,五期全湖清淤工程累计清淤约560万立方米,并将淤泥就地利用、堆填造岛,减少环湖周边水土流失。利用自然潮差纳潮吞吐动力,建设西堤闸门和6.5公里的“西水东调”海水输送管,搞活筼筜湖主湖和上游水体,提升水体交换能力。沿湖兴建公园绿地,打通两岸14公里环湖步道,形成“四湖六园”的“城市生态会客厅”格局。种植9个品种、约2.6万平方米红树植被,打造闹市区“家门口”的红树林。在高度盐碱化的底泥回填区成功植树绿化,吸引大量鸟类和海洋生物前来栖息繁衍,成为城市心脏地带的红树森林。
三是共建共治共享,创新管理机制。打造“一套法、一规划、一基地”的全面治理体系,颁布市级层面《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治湖法规,制定筼筜湖保护专项规划,建成筼筜故事馆生态文明科普基地。推行“一小组、双湖长、三层级”的组织保障机制,市委成立筼筜湖片区大提升专项工作组,市区党政领导任湖长,构建市—区—街三级管理体系。
四是筑巢引凤,践行“两山”理念。实施“生产转、生态美、生活安”的综合治理提升模式,以“生态+”理念推动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吸引企业区域总部和知名高科技企业落户。打造了一批“税收十亿元楼”,激活了海湾公园休闲娱乐“夜经济”。开发出“筼筜雅游”旅游项目,为西堤、海湾公园一带商户带来了勃勃商机。打造“文化+旅游”“赛事+旅游”融合新样板,实现生态资源与文旅资源有机结合,形成全域生态旅游的“大厦之门·幸福思明”新模式。
筼筜湖整治后,生态环境各项指标持续改善,水体无机氮浓度从1985年的16.90毫克/升降至2015年的1.83毫克/升,到2022年降至0.48毫克/升。总库容可达380万立方米,极大提高了水体流动性,雨季行洪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累计发现鸟类95种、浮游动植物近200种,出现中国鲎、粗皮鲀、栗喉蜂虎、田鹀等珍稀保护动物。建成厦门首座国家重点开放式公园,筼筜湖成为城市核心区的“绿肺”。2021年筼筜湖周边第三产业实现营收1597.6亿元,成为厦门市标志性的行政、金融、商贸、旅游、居住中心。
筼筜湖蝶变是深入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统筹“水”治理,用好“湖”资源,通过持续综合整治,探索出以改善湖区水环境和岸上生态环境为根基,推进生态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妙笔书写“生态安民、产业富民”大诗篇,可为沿海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