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400-123-4567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案例展示
案例探析 江西婺源:秀美村庄绿色兴起的先行者赢博体育
时间:2024-01-31 12:00:39浏览次数:

  2023年10月11日,习来到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考察时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近年来,婺源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发展全域旅游为主要路径,成功走出了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乡村振兴之路。先后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50多张“国字号”金牌名片。

案例探析江西婺源:秀美村庄绿色兴起的先行者赢博体育

  2023年10月11日,习亲临婺源考察调研,为婺源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赞扬婺源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走在前列,并嘱托要把特色做好,极大地鼓舞了全县上下的信心和决心,为该县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硬核逻辑、注入了强大动力。

  婺源全县上下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争做示范引领典型,积极打造美丽中国样板县、乡村振兴样板县、幸福生活样板县,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实践中做好特色、走在前列。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古村落古建筑传承保护、全域旅游提档升级、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收富民共同富裕、基层治理质效提升“六大工程”,破难解题开新局。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婺源,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古为“吴楚分源”之地,今是赣、皖、浙三省交界之处,千崖献奇,万谷汇碧,田园错落,村庄星罗棋布,恰到好处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冬日的星江河静谧如镜,乘着竹筏绕过月亮湾就到达了石门村码头。月亮湾是星江河中间冲刷出来的沙洲,因形似月牙而得名。石门村则刚好位于“月弯”的岸边。月亮湾是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域,也是国际鸟类红皮书极危物种——蓝冠噪鹛的繁殖地之一。“蓝冠噪鹛是生态的‘试金石’,它们对繁殖地的选择非常严格。”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凤莺认为,蓝冠噪鹛选择石门村是对其生态的认可。

  婺水滔滔下饶州,婺源实为饶河之源,常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境内坑涧密布、溪流纵横,汇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0条,是一天要洗两次澡的蓝冠噪鹛绝佳的“沐浴场”。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3.67%,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满足了其筑巢与觅食需求。为加强对蓝冠噪鹛的动态监测与保护,2009年起,婺源县全面禁伐天然常绿阔叶林。

  婺源北部屏障为大鄣山,古人认为,大鄣山是钟灵发脉之地,婺源文运昌盛与山脉来龙、钟灵毓秀有关,“以威命呵护山灵,永葆无虞。”当地对山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从明代嘉靖年间就已开始。“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村规民约世代流传。《荀子·天论》中写道“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习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自然观、蕴含参天地赞化育的生生意识、“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自古以来,生态环保理念根植于婺源人民的心底,烙印在他们的思想或热爱中,并贯穿于、体现在婺源生态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生态环境改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乡村地区的生态保护及修复工作,只有让天更蓝、水更清,充分激发乡村生态效益,才能真正构建出一幅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多年来,婺源打造了193个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的自然保护小区,蓝冠噪鹛繁殖地皆被划为自然保护小区。据婺源县林业局监测,目前蓝冠噪鹛野生种群有200余只,皆活跃在婺源县境内。

  好生态不仅把珍稀鸟类引来了,也让石门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名片”。石门村口千年古木成林,村外河水蜿蜒曲折,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绝美画卷,蓝冠噪鹛博物馆、湿地公园研学基地、樱花休闲游步道等一批特色生态景点,让石门村成为集观鸟、摄影、研学、写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高品质示范村。2022年,吸引了30多万人次游客前来游玩,最多一天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旅游公园带来了更多的游客,也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近百名村民通过竹筏漂流、景区务工、售卖农特产品等方式,人均年收入可达5万元左右。

  习两次视察江西,参加全国人大江西代表团审议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求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婺源全面抓好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实施河长制林长制,确保了全县地表水水质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风险得到了有效管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持续稳居全省前列。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成功入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名单,已完成42个省级生态村、33个市级生态村等创建工作,开展了全省首个县级上下游生态补偿试点,成功承办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现场会,“两山”转化婺源模式得到推广。

  习指出,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婺源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协同,深入挖掘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的价值。彰文兴旅,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更上新台阶,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在“春季花海、夏季避暑、秋季晒秋、冬季年俗”四季旅游产品上打造更多具有辨识性、更“出圈”的特色经济。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清代诗人齐彦槐笔下的婺源,如同一幅古韵悠悠的水墨画卷,也是今天“中国最美乡村”的真实写照。不论走进哪一个村落,都有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峦,都有清泉石上流,都有飞檐翘角的徽派民居。婺源坚持“全域旅游、旅游全产业链、徽派文化特色”三大规划引领,实现乡村旅游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如今的婺源,正坚定朝着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奋进。

  “婺里看花”有最值得回眸的景致,每逢春的暖风袭来,十万亩油菜花田竞相绽放。作为婺源乡村旅游的“成名曲”,“油菜花经济”是婺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美丽看点,更是新时代婺源全域旅游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婺源跳出传统意义上单纯种农作物油菜的思维,以“种植风景”的理念种植油菜花,全域赏花游催生出“美丽经济”,用“美丽经济”的理念实现创收,县本级设立专项奖励资金150万元,鼓励和引导农民种植油菜花,打造了12万亩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油菜花海。2023年,婺源赏花高峰期接待游客达537.5万人次,游客接待量位居全国“四大油菜花海”之首,带动旅游实现综合收入39亿元。“黄萼娇妍绿叶稠,千村早备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昔日平淡无奇的江岭与寂寞开放的油菜花,在新时代的“春风”中悄无声息地完成了华丽转身。

  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全县域3A级景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升级改造了江湾、卧龙谷、灵岩洞、汪口等一批传统景区,高品位开发了篁岭、婺女洲、梦里老家、水墨上河等一批投资20亿元以上的新景区,不断强化“生态人文、赣风徽韵、旅居乐游、梦里老家”的独特旅游品牌辨识度和“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理念。

  婺源以篁岭景区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为契机,加大婺源文旅在海外的推介力度,打造“国际乡村旅居度假目的地”,让婺源“中国乡愁符号”享誉海内外。2023年,婺源接待海内外游客超2600万人次。2023年10月,婺源县江湾镇篁岭古村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篁岭景区村民以山林、果园、古屋等生态资源入股旅游发展,依托祠堂、古树、巷道等公共资源和流转给景区的田地,每年可以从旅游收益中获得上百万元的资源费、流转费等生态分红,打造了生态入股的“篁岭模式”,原住村民从旅游开发前的人均年收入3500元提升至6万元。习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敢教日月换新天”,篁岭古村整村搬迁、保护开发,没有先例可言、没有经验遵循,唯有用创新创造生产力,才能引领发展。

  无独有偶,婺源还成功构建了乡村振兴的“严田·望山生活”模式。在不破坏和不消耗自然和文化资产的前提下,“严田·望山生活”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示古朴村落魅力,发展特色民宿、景观研学、网络直播等产业,使得生态设施得以完善,传统耕作方式得以重现,乡土遗产得以保留。如今,严田村常住人口增长了54%、户籍人口增长了24%,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习两次亲临江西考察,强调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通过打造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婺源发展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3个,4A级以上景区数量居全国县级之最。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突破8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70%,处处青山“流金”、遍地绿水“淌银”。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2620.3万人次,同比2019年增长10.5%,同比2022年增长78.5%;综合收入256.8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6.7%,同比2022年增长85.2%。婺源大力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开发了养生、康体、观光等多元休闲度假产品,引客入婺240万人次,拉动消费12亿元。

  习离开石门村时说,“希望你们保护好自然生态,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让日子越过越开心、越幸福。”这为婺源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西省始终坚持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并重,婺源积极探索和创新保护与开发模式,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域旅游相结合,探索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发展的新经验。

  婺源古村落通过依山傍水的形态,期许实现“人丁兴旺、富禄永绵”。“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如今,人们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慢生活成为一种新时尚。婺源人守护这里的每一条历史街巷和古亭古桥,因地制宜、因形就势,坚决不搞大拆大建,做到修旧如旧,留住传统村落风貌,让婺源有景更有魂。“乡愁里的婺源”,真正做到了习所说的“坚持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

  赢博体育

  婺源现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0个,历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是“徽文化大观园”,在具体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社会认养、整体搬迁、异地安置”等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开发经验做法,建立健全古村落古建筑县、乡、村三级保护和监督管理机制,并设立2000万元民宿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婺源县民宿产业扶持办法》等文件,面向全球招募古宅“保护人”,引导全县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打造中国乡村民宿“婺源样板”,获评“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如今,婺源精品民宿发展到800余家,形成了3个百栋以上的古宅民宿村,其中厚塘庄园民宿被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为全国甲级旅游民宿。数据显示,来婺源体验民宿的游客,人均停留2.5天,日均消费1300元,间接带动社会就业2万余人,民宿体验游成了婺源旅游经济的新亮点赢博体育。

  值得一提的是,婺源县沱川乡与全国700多所美术院校(画室)合作,发展规模以上写生基地3个,写生驿站床位达3000多个,年接待写生游客5万多人,年创写生旅游综合收入逾5000万元,被誉为“中国写生之乡”。沱川乡街头巷尾美术用品、特产、酒吧、烧烤、奶茶、网咖、服装、休闲娱乐商铺达100多家,成了“不夜城”和“文创城”。人们在此创业,旅游旺季一天能赚上千元,一年收入20万元者比比皆是,诠释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生动内涵。

  如诗如画的婺源村庄,处处是山、水、桥、村、树的构图,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充满了生气与灵韵。

  “倒数10秒,14年的老白茶,准备下单……”深夜12点,茶博府茶业的直播间里人气正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方根民通过直播与网友们以茶会友,带动茶叶销售接近5000万元。婺源县是江西茶叶出口第一大县,唐载《茶经》,宋称绝品,茗茶永芳,唐代“茶圣”陆羽留下了“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述。婺源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云雾缭绕,气候环境适宜茶树生长。2014年,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日之婺源绿茶,工艺精绝,现有种植面积超20万亩,年产茶叶2万吨,婺源坚持“精制出口”“名优内销”两条腿走路,重点发展名优茶,唱响婺源茶品牌。2023年,婺源茶叶全年加工贸易量9.22万吨,综合产值54.9亿元,同比增长6%和11.3%。婺源绿茶品牌价值提升至32亿元。

  2023年12月,随着海关总署批准江西省婺源县为全国首个出口茶叶“大基地”,标志着婺源全域20万亩茶园基地整体通过海关备案,迈上了茶叶出口贸易新征程。婺源有机绿茶连续20多年出口欧盟,常年占据欧盟有机绿茶市场“半壁江山”,入选《“一带一路”十周年茶产业典型案例集》。

  截至目前,婺源注册茶叶生产、加工、营销企业400余家,全县茶产业年综合产值54.88亿元。发展有机茶产业,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还能扩大国际贸易,提高百姓致富水平。婺源出口茶叶“大基地”的成功建设,是该县激发生态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和生动实践。

  婺源的发展始终紧紧抓住“绿色”这一主线,突出产业特色,统筹做好“三茶”文章,通过推动历史名茶复兴,让婺源茶产业实现“百亿级”突破。“两山”转化是婺源的“绿色动能”,婺源将大胆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市场交易机制,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含绿量”“含金量”。

  赢博体育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婺源坚持“生态立县”不动摇,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做好特色,继续加大民生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扩中提低”行动,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朱子文化、歙砚文化、茶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活态传承,擦亮“文公阙里”品牌。习生态文明思想阐述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的含义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其将生态保护、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涵盖了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全方位发展。

  “你看这溪中一条条活蹦乱跳的红鲤鱼可都是我们村喜事的见证哩!它们都是村民们放生的,最大的得有八九斤了。”婺源县镇头镇冷水亭村党支部书记王津站在溪边介绍,鲤鱼放生庆喜是冷水亭推进移风易俗的一大创新。在村里的文化墙上,不仅有村里孝老爱亲等楷模的事迹,还有村规民约,提倡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村民富,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婺源将历来的崇学重教、崇德向善的良好民风大力发扬,还创新推出“微家训”,家家户户立家训、晒家风,为好人、做好事。婺源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通过示范带动、活动宣传等方式,以道德评议的力量,有力地推进了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据了解,婺源目前建成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05个,延伸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58个,配备文明实践员230名,实现了中心(所、站)基层全覆盖,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推动乡村经济和乡风文明协同发展。

  赢博体育

  文化强县建设更富魅力。近年来,婺源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物古籍和红色档案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婺源徽剧、傩舞、徽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6项传统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探索婺源徽剧活态传承机制”被列入省文化体制改革观测点。

  细数婺源的现代产业,从古老的茶产业到旅游业,无一不积淀着百年底蕴,每一项都承载着婺源人民的智慧和努力,成为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婺源人民牢记习“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殷殷嘱托,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县”。正确处理好城区与乡村的关系、古村落与新村的关系、古村落与景区的关系,婺源正以蓬勃的姿态在绿色崛起之路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