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赢博体育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广泛的独特优势,将“非遗”传承发展融入移风易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移风易俗“塑形”提质。
新巴尔虎左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旗县之一,辖2个镇、5个苏木,面积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人,是一个典型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新巴尔虎左旗将推动牧区移风易俗与传承非遗文化相结合,在民俗、传统技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丰富移风易俗新内容、拓展移风易俗新方式,用移风易俗焕发乡风文明新风采。
新巴尔虎左旗在推动移风易俗发展中注重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关键作用,以牧区群众广泛认同的乡贤队伍为代表赢博体育,围绕利用“非遗”资源推动移风易俗,组织召开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会,明确了将婚丧礼俗、乡风评议、勤俭节约等主题纳入“非遗”作品创作,开展“非遗”进校园、巴尔虎婚礼灶火祭祀、“巴尔虎传统制毡及搓毛绳技艺”等各类传统民风民俗活动,创作吟唱移风易俗祝赞词、移风易俗祝赞歌等传统的民俗歌曲,成为传播移风易俗的主要形式。
(二)以“非遗”项目为载体,丰富移风易俗新内涵。针对近年来一些年轻人举办婚礼时推崇在酒店大摆宴席、大宴宾朋、铺张浪费等现象,各苏木镇推行呼伦贝尔市级“非遗”项目“巴尔虎婚礼”。“巴尔虎婚礼”选用草地作为婚礼仪式现场,以众多亲朋好友自带并搭建的蒙古包作为场地,所需食宿物品均由亲朋好友自行负责,并尽量压缩时间,隆重但不铺张浪费,这种传统的婚礼方式不仅得到了牧民的认可,还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的青睐,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巴尔虎婚礼”被更多人所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恢复传统的婚礼习俗,使得“非遗”项目“巴尔虎婚礼”成为倡导移风易俗的生力军。
(三)以“非遗”活动为阵地,拓展移风易俗新方式。利用“非遗”活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高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甘珠尔庙会、蒙古马耐力赛、那达慕大会等“非遗”活动,转变移风易俗宣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宣传,比如在活动开始前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单,引导群众自觉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活动结束时,组织现场群众开展健康生活、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变“集中群众”为“走进群众”,推进群众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非遗”活动为移风易俗注入新的文明元素。
新巴尔虎左旗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有机融合移风易俗主题,赋予“非遗”新的时代内涵,使得各项作品更具吸引力与影响力,引领了昂扬向善的道德风尚,吸引广大居牧民群众常态化参与移风易俗活动。现有承载移风易俗元素的非遗项目3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8人,组织相关活动13场,“非遗”技艺为移风易俗“塑形”提质。
一是抓住关键点,移风易俗工作得到群众广泛认可。非遗传承人不仅仅是一项技艺的承载者,更是各地乡贤,抓住这个关键点,使移风易俗工作伴随着“非遗”技艺的多元传播而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二是找准突破点,移风易俗工作在基层更具引领力。以“巴尔虎婚礼”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既是过去的传统,也是移风易俗现在的载体,以关注度高的传统婚礼为突破点,使我们的工作在牧民中更容易被接收,更具有生命力和引领力。
三是把握结合点,移风易俗工作与“非遗”传承相得益彰。移风易俗中的勤俭节约、仁爱友善等理念,丰富了“非遗”技艺作品。蓬勃发展的“非遗”技艺又使得移风易俗工作不断走向深入,形成了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