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特别是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工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明办开展了全区农村牧区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评选活动。各地充分挖掘本地移风易俗好的经验和做法,推荐了一大批优秀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结合文明创建,聚焦移风易俗,突出成风化俗,着眼于乡镇苏木、嘎查村生产生活实际,从小切口、多视角、多层面入手,既阐述背景成因、又展示具体举措,既分析工作成效、又解读推广理由,全面反映出基层一线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实践,具有接地气、可复制、易推广等特点。
真有此事!在鄂温克草原上,不是一个苏木,而是两个苏木都实现零酒婚礼,而且已经实行十几年。婚礼的喜庆氛围不仅没有少,零酒的布里亚特婚礼还成为当地知名民俗旅游品牌。
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东苏木、锡尼河西苏木是布里亚特蒙古族集聚区。布里亚特婚俗极具特色,既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继承了中华文化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新时代的要求。零酒婚礼增添了更多的喜庆、祥和,有礼数、有节制,引领牧区新风尚,成为当地民俗旅游的知名品牌。
(一)“牧民公约”有刚性约束。移风易俗,要从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具体事情抓起。“无酒不成席”,新婚大事更离不开美酒。多年前,布里亚特婚礼上酒,很多人乘兴而来,醉酒而回,因酒后滋事而造成的各类事故、故事不胜枚举。锡尼河东苏木、锡尼河西苏木党委抓住这个司空见惯的“小问题”,做“大文章”,广泛征求牧民群众、乡贤、德高望重长辈意见,集思广益,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牧民公约》,明确了婚礼不上酒,不能铺张浪费、坚决反对酗酒闹事等一系列婚嫁方面的行为规范,并结合积分制、“红灰黑”榜评选等督促执行。对那些偷偷上酒的,核实后进行批评教育并挂灰榜;对个别造成严重危害的,严格追究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挂黑榜。慢慢地,不上酒的婚礼得到了牧民群众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响应,变成了牧民群众都愿意遵守的新规矩、新民俗。群众真切地感受到:“苏木倡导移风易俗、喜事不上酒,确实是在为老百姓着想。”
(二)“零酒婚宴”更好传承文化。少了酒的布里亚特婚礼不但没有减少热闹,反而因其传统文化浓郁而更加的喜庆庄重。整个婚礼将优秀传统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礼仪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婚礼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宰羊、灌肠;和面、炸馃子,样样都在传承文化。送亲时,亲朋好友都要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一起唱歌跳舞,祝福新娘,亦按照传统劝勉新娘日后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婚礼时,首先由送亲队伍将新娘送入洞房后,把新娘的姑娘装束换成妇女装束,告诉新娘要承担起家庭兴旺的重任。新郎按照习俗,在外面从事畜牧业生产,展示自己的勤劳能干赢博体育。新郎回来后,隆重的新婚典礼开始,新娘新郎向双方的长辈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敬茶,以表谢意。婚宴桌上摆上手工自制的奶食品、肉食品、奶茶以及馃子糖果拼盘等食品。婚礼过程既有浓厚的烟火气,又把长辈真情的祝福和深情的嘱托融进仪式中。婚礼仪式结束,为答谢亲友,婚礼举办方会将婚宴上新鲜肉食品和点心等美食打包作为回礼送给亲朋好友,表达对亲友的感恩之情,也防止食物浪费,这是布里亚特蒙古族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勤俭节约、热情好客的文明习俗。
(三)“成风化俗”乘势而上。通过“婚礼不上酒”移风易俗,向顽瘴痼疾开刀,取得较好成效。锡尼河东苏木、锡尼河西苏木党委以此为契机,乘势而上开新局。进一步充实《牧民公约》,纳入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的理念和孝老敬老养老等内容。坚决互相攀比和小事大办、事事都办等陋习,倡导文明健康的人情礼节。开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多年来涌现出全国最美家庭吉日嘎拉家庭,全国劳动模范敖德巴拉等一批先进典型。零酒婚礼成为了解当地民俗的一扇窗口。当地牧民达西在短视频平台直播自己的零酒特色婚礼,全网累计阅读量高达上亿次,他也成为一名牧民“网红”。
零酒婚礼更喜庆更热闹,更理智更文明。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有效遏制了婚礼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减轻了牧民负担,同时消除了因酒后引发的婚闹和酗酒而产生的治安隐患。布里亚特婚礼,被列入了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知名民俗旅游品牌。
近年来,婚丧领域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现象有日益抬头的倾向。布里亚特婚礼不上酒,婚庆文明,牧区已走在前列、做出表率。
一是无酒婚礼情更浓。有酒婚礼往往觥筹交错表面看起来很热闹,零酒婚礼其实更理性更温馨,有更多的亲情流露。秦晋之好,彬彬有礼,“礼”敬终身,生活更甜蜜。
二是无酒婚礼更文明。婚宴就是图个喜庆,亲朋好友云集,图的就是个热闹,而不是一醉方休。不喝酒,每个参与者都能理智清醒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务,无论是手工食品的精心制作,还是唱给新郎新娘的那些古老歌谣,声情并茂,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弘扬了婚俗新风。
三是无酒婚礼更绿色。很多人结婚好面子、讲排场,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负担,选婚酒最费神,费钱又烧脑。“零酒”和“打包”,培养了节约意识和节约习惯,开启绿色婚宴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