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为推动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继续教育的公信力、影响力,展示优秀成果,传播成功经验,推动行业“十四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在总结往年经验的基础上,《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再次推出“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征集活动,遴选出67项成果。为更好地发挥这些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的优秀示范和借鉴引领作用,特以《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增刊形式出版。
增刊汇集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普通高等院校、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继续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优秀成果、特色案例、理论成果,凝聚了继续教育同仁的智慧和心血,是继续教育领域珍贵的年度成果报告。期待以此为继续教育、在线教育赢博体育行业树立标杆、提供参照,助力继续教育和在线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如何在开放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摆在所有赢博体育开放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通识类课程“中华文化概说”为例,探讨了成人学生课程赢博体育思政的实践模式与教学反思。该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设计主线,找准文化自信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采用“课堂—讲座—微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发挥开放教育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学特色,形成了教学内容丰富、学习方式灵活、课程思政结合点与专业知识点结合紧密的教学设计,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上海开放大学浦东东校通识类选修课“中华文化概说”教学实践中,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找准文化自信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在原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建设多种类型的课程线上、线下资源。学生课后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课程授课内容与形式受到了学生的支持与喜爱赢博体育,推进了成人学生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中华文化概说”是一门通识类课程。任课教师首先抽样调查了会计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的学生情况,将学生反馈归纳为三个突出的学情特点。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学生对于文化类课程有一些固有的偏见和认识误区,例如,文化人人都懂不需要学习、中华文化和专业无关、文化史太空太难等。第二,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及理解迁移能力,但是分析问题的深度与思路有待进一步提升,学习精力客观上会受到生活、工作事务的多重影响,需要教师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学习方案。第三,学生知识水平层次不一,多具有中华文化常识性知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根据学情分析,教学团队完成了“中华文化概说”课程思政目标的总体设计,即: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设计主线,找准文化自信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在主线的引领下划分为中国文化的发祥、青铜时代、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胡汉中印文化的融合、近古文化的定型、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晚期帝国文化、近现代文化等九个主干结合点,在每个结合点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与研讨。
“中华文化概说”的授课方式采用了“课堂—讲座—微课”三位一体的方式,打破章节,以专题式讲座的方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将文化自信与思政元素的结合点贯穿于课程模块中,对每个课程主题的思政课程内容进行细化和分解,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同时,课程开展了拼盘式课程思政讲座,线上微课等资源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学习活动和自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学习,增强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效果,提升学习效率。
以一学期的“中华文化概说”课程为例,线学时,拼盘式讲座活动在学期期中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专题课程及讲座活动都结合文化主题,设计了相关的课程思政学习内容、讨论问题及课后作业,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关照,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课程授课方式以专题讲座方式开展,每节课选择一个传统文化专题,通过现实热点问题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兴趣。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课程主题,融入思政元素结合点,运用案例教学、讨论交流、对比分析等具体授课方式,深入浅出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带给学生们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习效果。例如,在课程讲解到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时候,分析《木兰辞》与好莱坞电影《花木兰》的异同之处,总结中国传统女性英雄形象,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课程团队成员还作为学校非学历培训项目“上海开放大学新农村建设学院把知识送到农村”的培训师,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建内容送到乡村,面向基层村委会和村民,开展了主题为“歌声中的道德强音”讲座,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为载体,非常接地气地为村民们讲解家国情怀、天人和谐等文化内容。
课程团队围绕课程主题内容,结合上海地方文化特色,录制了三节补充微课资源。例如,以“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章节内容,录制了线上微课资源“她字的文化史”。通过“她”字的案例分析,梳理“她”字出现史实,理解“她”字所体现的五四精神,学习百年前青年的担当使命意识。同时,结合新时代青年精神内涵,学习习对中国青年的要求。10分钟的文化微视频,贯穿了五四精神的思政元素结合点,突出了新时代青年使命意识的课程思政内容。课程录制还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运用音乐导入、书法展示、名人故事等教学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
另外,其他两节微课则选择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及上海城市文化两个适宜于视频讲解的主题,通过视频方式讲解了中国绘画艺术、上海历史文化等内容,将课堂延伸到艺术鉴赏、城市地标等场景,有效地补充了课程自学资源,丰富了学习场景。
课程团队以专题讲座的方式,打造了一场拼盘式的“课程思政”讲座。讲座内容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长期统一的大国”,讲座师资是由学校综合专业组成的针对“中华文化概说”的联合教研组,包括6位来自不同专业的老师。每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立足于自身专业所长,分别从国防军事、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法制演变等方面,阐述了缔造中国自古大一统国家形态的6个文化元素。整堂课程进行实时拍摄,记录成的视频文件可用作后续线上教学资源。课程结束后,通过电子形式向每位参与听课的师生发放调查问卷,听取师生对课程模式和内容的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反馈,此次拼盘式的“课程思政”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后续课程思政的开展积累了跨专业协同教学的探索经验。
“中华文化概说”的课程思政是以文化自信为思政元素结合主线索,贯穿于课程的九个模块中,并选择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思政元素结合点体现在每节课中。例如在第三模块“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结合孔子与《论语》的课程主题,思政元素结合点具体设计为孔子在世界的影响与意义,该课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何为经典”的主问题,进而理解《论语》的重要价值,同时开展“三孔”文化的体验与展示分享活动,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到孔子作为中华文化象征符号的深层原因与意义所在。
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课程团队的调查问卷显示:在学习内容方面,关于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案例主题,学生的兴趣度从高到低分别是文化素养、专业理论、热点新闻;在学习方式方面,学生喜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由于成人学生已经有自己相对稳定的三观,课程思政设计注重学习环节中的展示和分享,将所学课程思政内容通过个人认知再加工,例如通过学生小组展示、辩论赛等学习活动,基于具体的文化案例,分享学生们对于文化自信的理解。这既是考查学生理解认识程度的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参与深度学习的过程。
课程团队探索了课程思政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教学设计。在“中华文化概说”的一体化设计中,任课教师不仅在面授课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还在配套的线上微课、课程作业、阶段性测验等学习环节中加强配套设计。在线上设计方面,课题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喜欢的线上课程思政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视频微课、相关影像、在线讨论等。在线下设计方面,课题组充分利用学生的到校时间,开展拼盘式讲座等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灵活的课程思政的学习体验,进而探索适合开放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模式。
根据学生问卷数据和教学反思情况,“中华文化概说”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同时,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形成文化自信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将课程讨论的问题置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和理解,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引导,积极将学习心得和工作与生活相结合,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提高理解并鉴别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在后续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中,学校可以根据课程教研的需求,优势互补,努力建设一支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多元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的宣传方面,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师生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与学中,从中受益,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工作全过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真正践行“三全育人”的人才培养要求,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韩宪洲. 2019. 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J]. 中国高等教育(23):12-14.
李明瑶. 2020. 关于开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微课设计的若干思考[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2-23.
虞丽娟. 2017.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 光明日报,07-20(14).